在八渡瑶族乡百六村,有一支带着“泥土味”的驻村工作队:他们走家串户访民情,爬坡下田解民忧,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实干温暖民心。两年间,他们把“驻村”变成“助村”,让一个个民生难题迎刃而解,让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遍访千家:把“问题清单”变成“幸福清单”
“群众的需求,就是我们的工作清单。”2023年驻村伊始,工作队便开启“地毯式”遍访——124户脱贫户、监测户、低保户,家家留下他们的脚印。脱贫户李大叔想扩大养殖规模却担心技术不足,监测户周大姐因家人患病愁眉不展……工作队把问题一一记录在《民情日志》,建立“一户一策”帮扶台账。
针对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工作队逐项攻坚:协调农技专家开展养殖培训,为李大叔送来技术手册;帮周大姐申请医疗救助和产业奖补,解了燃眉之急。两年来,工作队推动落实194户产业奖补314.8665万元,95名跨省务工人员交通补贴4.75万元,261户耕地力保护补贴12.6437万元,让政策“阳光”精准照耀每一户。“以前觉得政策离自己很远,现在工作队把‘红利’送到了家门口。”村民们纷纷点赞。
纾困解难:把“民生工程”做成“民心工程”
“晚上出门靠手电筒,一不小心就踩水坑。”曾几何时,百六村的“亮化缺失”是村民的心病。工作队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,多方奔走协调资金,2024年实施80盏路灯亮化工程,漆黑的村屯道路亮起“希望之光”。他们还利用后援单位资源,为村部安装两盏200瓦LED灯具,打造“夜间活动中心”,村民们饭后跳舞、打球、拉家常,夜生活从“单调”变“多彩”。
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“硬支撑”。工作队整合32万元资金,修建村集体产业冷库库房82米道路,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题;新建6座垃圾池、1个停车场,完成屯内道路硬化,实现全村“路路通、处处净”。如今的百六村,车辆进出顺畅,垃圾定点投放,三角梅沿道绽放,2024年获评百色市“生态宜居红旗村”,村民们说:“村子变美了,日子更有盼头了!”
用情服务:把“驻村初心”刻进“群众心间”
“孩子的雨露计划补助1500元到账了,多亏你们帮忙申请!”监测户周大姐握着工作队员的手感激不已。在百六村,工作队既是政策“宣传员”,也是群众“代办员”——91名学生的雨露计划、119人的就业劳务补贴,每一笔资金申请,他们都手把手指导填表、跑部门对接,确保“不落一人”。
除了“办实事”,工作队还当起“和事佬”。针对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、土地边界争议,他们配合村两委建立“每月一排查、每季一研判”机制,两年来入户调解矛盾10余起。在推进移风易俗中,他们组织村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,用乡音乡语宣传村规民约,引导群众摒弃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,百六村由此获评“百色市移风易俗示范村”,文明新风浸润人心。
“驻村两年,最难忘的是群众的笑脸。”工作队员们说。从遍访民情到精准施策,从修路安灯到化解矛盾,他们用“钉钉子”精神把每件小事办成实事,让百六村的变化看得见、摸得着。如今,在百六村的田间地头、村屯巷道,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队的身影依然忙碌——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书写担当,让“驻村”二字,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注脚。